-
一个媒体就是一个圈。用市场营销的话来说,这叫细分市场。
问题在于我们对细分市场的不同理解,就导致了在几近爆炸的中国传媒市场恶性竞争,同样的内容在五花八门的媒体名称下重复出现,形成了“天下文章一大抄”传媒市场格局。我并不反对同一内容的二次传播或者多次传播,但传媒之所以被认为是舆论工具,其生命力还是在于原创性、独一性,这也是每一个媒体存在的理由。
如果我们对中国期刊市场进行一次小小的扫描,我们就会发现,凡是在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有钱有权的职务人,都会有一本与之相对应的杂志。什么《市长》、《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首席财务官
》等等,现在就差一本《总理》或者《总书记》杂志了。 当然,办一本以职务命名的杂志并没有什么错,只要不是以此去做钱权交易,而且只要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本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问题的关键是,既然传媒是一个市场,那就得按照市场规律去办。我们知道,市场存在的前提是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市场。如果我们用市场的“火眼金睛”来透视一下诸如《市长》、《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首席财务官》之类的杂志,他们当中有多少又能够经得起“孙悟空”的当头一棒呢?其实,我们只要翻开这类杂志的广告,看看他们在经营上的步履艰难,就已经说明问题了。如果一本杂志每期都是那有限的几个广告客户,我不知道杂志自吹自擂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发行量的印刷发行费,他们的钱从哪里来?加上不小的办公费用和人员工资包括稿费,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媒体人在发善心做公益事业自己掏了腰包?
在中国庞大的期刊方阵中,笔者最钦佩的有两本杂志:《商界》和《销售与市场》。这两本杂志可以说是中国众多期刊中广告和发行都赚钱的杂志。《商界》的具体情况不是十分了解,笔者有幸为《销售与市场》工作了5年,耳闻目睹了《销售与市场》的繁荣,一本每月发行近10万册杂志,一年下来光发行竟然有近200多万的利润,更不用说广告收入了。在广告经营上,《销售与市场》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中国之最,只有一个员工在做广告业务,而她的工作就是接电话谈折扣收钱寄发票。她电话谈折扣可以说也是中国之最。我们知道,现在的媒体市场很乱,有的广告折扣可以做到1.5折甚至1折,动不动就是十个点甚至几十个点的降。但《销售与市场》则不然,她是一个点一个点的谈,杂志社规定9.5折,大多数情况她都不会降,但如果有老客户,根据情况她就9.4折9.3折,谈到9.2折就到底了,如果客户不做就拉倒。但最终客户还是妥协了。
《销售与市场》为什么这样“牛”?一本在河南这样一块贫瘠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杂志,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原因在于《销售与市场》成功地满足了一个阶层的需求,那就是企业中做市场的所有营销人,而不只是营销总监或者营销副总这一个少数人的小圈子。也就是说,《销售与市场》通过学习型杂志的定位,把企业中的营销人这个圈子扯圆了,聚集起了人气,也就是我们说的打造出了影响力。
对比之下,我们不禁要问一句:创办《市长》、《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首席财务官》之类杂志的媒体人,你们把你们的圈子扯圆了吗?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杂志定位来扯圆你们的圈子呢? 过去在《销售与市场》工作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没有想清楚。那就是《销售与市场》没有记者只有编辑,而且编辑一年半载很难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有的编辑在杂志社工作了十几年也没有在杂志上发过文章。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有些重要文章,即使是编辑部的编辑写的,也要署其他专家的名字。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传媒运营中很高明的一招,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媒体传播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媒体对信息源的选择其实更重要。这是打造媒体公信力的关键点。看看《市长》、《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首席财务官》之类的杂志里,这些80后的小丫头小伙子们写的这类专访吹捧文章,再想想《销售与市场》的做法,你就会感觉到这些经验和教训弥足珍贵。 那么,媒体营销的细分市场究竟应该怎样去细分?媒体的人气圈子怎样去打造?细分市场后的媒体经营需要什么样的战略?这些基础性的问题在媒体的创办之初就需要有明确的答案。而不是任你想当然的取一个什么《市长》、《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首席财务官》的刊名,在加上几篇吹吹捧捧的文章或者封面专题之类的,市长、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首席财务官们就会趋之若骛争先恐后的去抢读。 在媒体运营的跷跷板上,有两种倾向值得我们的媒体人深思:一边是有深厚读者群体基础而且有着旺盛的阅读需求,他们细分的是读者群体,他们满足的是这个群体的阅读需求,他们按照媒体的市场规律运营因此有强大的生命力,广告投放在上面有很好的效果他们能够得到广告主的亲睐,这类媒体我们称之为需求型媒体,他们打造的是在细分市场理论指导下的人气圈。 跷跷板的另外一边我们称之为投机型媒体,诸如《市长》、《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首席财务官》,他们沿用计划经济的老路,希望通过对职务的简单划分编织起是一个做业务的关系圈,而在这个圈子里登台亮相的主角,往往是带着某种特殊心理,或者上封面或者入专题,读起来洋洋洒洒,看起来风风光光,其实质是制造了一堆信息垃圾,最后的命运就是被收破烂的农民工送上地摊一元钱一本贱卖,就这样的媒体来说,根本没有什么二次三次传播可言,通过关系拉来的几个广告也就显得稀稀拉拉,与《销售与市场》《商界》等厚厚100多页的广告对比起来,实在叫人深思。这也是笔者至今为什么一直把《销售与市场》、《读者》每年的合订本摆放在书架的正中央顶礼膜拜的原因。 这又回归到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喋喋不休的一个老话题。媒体究竟要怎样细分?细分的基础是什么?其实我们只要通过对优秀期刊的深入解读,答案已经浮出水面,那就是读者要解决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媒体的帮助,这就产生了阅读需求。因此把媒体的细分理解为能够解决某一读者群体的某一类问题又未尝不可。问题越简单就越是接近了问题的本质。就如《销售与市场》当初的理念:我们发表的文章要让企业的营销管理者撕下来就可以用来培训员工!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细分啊!我们再看看《市长》、《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首席财务官》们,有几个敢拍着胸脯说“我能”呢?专业期刊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不是在浪费我们有限的森林资源呢? “给钱不给钱,圈子要扯圆!”这是我小时候赶集经常看见的一幕。在老家的小街上,至今还有那些卖打药的小摊贩,他们把衣服一脱,露出一副强健身体,右手往胸部一拍:各位朋友,来来来,今天鄙人主要不是卖药,而是来给大家表演几套功夫,来来来,给钱不给钱,圈子要扯圆……于是很快就聚集了一大群人。 多旺的人气啊!多圆的圈子啊!以此与我的媒体朋友们共勉。
作者陈德荣,媒体传播专家,原《销售与市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软传播策划与执行,10余年媒体传播从业经验。倡导软文不软,提出用媒体软传播模式解决广告传播的核心难题,使传播效益最大化。服务过的主要客户有五叶神烟、浏阳河酒、锦龙股份等。联系方式:chenderong@vip.sohu.com,18601036117。